|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第一章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性质: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特点: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
基础性——提高国民素质;
发展性——既要考虑全体学生,还要有利于个性发展。
2.中学历史教育的功能
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使学生获得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内容
历史教育基础理论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教学基本技能; 历史教师的素养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一、对教学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而且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还有实践、评价、交往等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体系应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充分体现系统性、双边性、全面性等特点。
二、历史教学方法体系
1、师生认识历史方法系统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2、师生实践学习历史的方法系统
学习指导法、参观法、微型研究法、练习法等。
作用:通过实践、练习,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技能。
1)学习指导法
学导式教学法,这是一种把历史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的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包括以下环节: 自学─寻疑─解疑─精讲─演练─小结
2)参观法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以获得感性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现场(实地、实境、实例)观察、访问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
3) 微型研究法
探究学习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学习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准,将教材分为一个个小的研究课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过程。
基本程序:①确定微型课题;②收集有关资料;③提出设想和理论假设;④验证假设;⑤研讨、小结
4)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巩固知识、掌握技能为目的,以效率、速度、正确率为指标,以反复操作、训练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应在心智技能练习上下工夫,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速算技能、作图、解题等技能练习。
3、师生评价历史学习的方法系统: 激励法、陶冶法、欣赏法
4、师生交往学习活动系统:交往指导法、小组讨论法和班集体讨论法
作用:培养集体探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交往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有效利用一定的表达手段将某种教学信息传送给教师和同学的一种方法。
三、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2、自学式教学法3、探究教学法4、历史比较教学法5、练习式教学法6、尝试教学法7、历史图示法8、历史情境教学法9、历史目标教学法10、多媒体教学法
四、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原则
(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3)直观性与发展历史思维结合的原则(4)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5)情感性原则(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7)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
第三章
一、1、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2、《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①.提出了明确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特点:
A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
B突破了单纯政治教育的瓶颈,强调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C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目标。
第一层次:识记层次 第二层次 理解层次 第三层次:运用层次
②.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③.倡导教学方式的更新
④.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空间⑤.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三、历史课标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面向每位学生 关注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多元化格局
“一纲一本”:《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人教版教材。
“一标多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人教版、北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华师大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岳麓版(岳麓书社出版)、川教版(四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多个版本。
五、 新教材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避免成人化、专业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二)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三)增强教学内容同现代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的角度体现较强的时代感
(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
(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初一:中国古代史
初二: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初三:世界史
高中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
高中选修:模块专题
②学习板块与主题
中国古代史:9个主题
中国近代史:7个主题
中国现代史:7个主题
世界古代史:5个主题
世界近代史:8个主题
世界现代史:8个主题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8个专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8个专题:
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成就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发现、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7、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8个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选修课共6个模块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5、探索历史的奥秘
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四章 历史课程教学目标
一、历史教学目标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2、教学目标的内容
(1)知识与能力。强调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强调“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强调“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
二、制定历史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
1)明确性: 首先是目标明确。也包括概念明确、层次明确。新课标对课程目标比以往的大纲的目标更加明确。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具体性:旧大纲对历史知识的任务表述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这只是一个笼统的任务。
新课标更为具体,对每一问题的内容标准分别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
3)可行性:新课标在每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4) 整体性:旧大纲规定的三项任务有着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但每一项任务又有完整的表述,如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发展性:所谓发展性,在初中阶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既要考虑全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就会更高些。
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
三、历史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
1、什么是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即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客观反映。
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2、历史知识的分类
1、具体的历史知识、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2、历史的感性知识、历史的理性知识;
3、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规律; 4、史实知识、史论知识、史法知识;
3、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形成历史表象:通过对课本图文资料的讲述,再现历史的画面和形象,这是感性认识。
形成概念:在感知了基本史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
掌握历史规律:掌握了历史概念和概念间本质的联系,也就掌握了规律。规律是多次重复反复出现的事物联系,一次性的东西不能形成规律。
这一认识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
4、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1)记忆能力
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基础。记忆能力可分为两个环节,记和忆。记又分为识记和保持;忆可分为再认和再现两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再现是记忆的四个基本环节。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理解能力
理解即了解、体会,它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清楚历史事件的基本线索及概念,更要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即教他们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去审视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案例——科举制度
首先要指出它是我国封建社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其次,具体讲解该概念:内涵诸要素;第一:时间,隋朝创立,唐初完备;两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极力推崇;明初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1905年废止。前后1000多年。第二,产生的原因:为适应封建统治者巩固需要而产生;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势力发展并垄断仕途,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隋统一后,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门第不高而有才能的人得以参与政权,于是开科考试。第三,历史作用:它箝制了仕途,统治了思想,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门第不高而有才能的人得以参加到封建政权中笼络了人才,扩大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在推行初期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发展;但明清八股取士却严重地束缚人们的思想,埋没了人才,阻碍文化科学的发展。
3)应用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它由时间、空间、活动三维组成。这三维不是平行的,而是呈立体交叉的网状动态结构。
教学中可把思维的启发点置于交叉聚集点上,然后沿交叉点延伸出各条脉络,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辐集思维能力
辐集思维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中心点,以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
第三、培养学生的变换思维能力
即变设问的角度或方向,或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变换思维可以使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学会根据问题的限制因素或条件随机应变。
4)历史分析能力
主要对教材重点、难点部分的分析。
对背景和胜败原因的分析,淡化了识记部分,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易于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
是把某一历史现象的不同方面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认识的能力,也是分析、归纳能力的综合运用。
6)比较能力
是通过对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多样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能力。比较能找出同类现象的异同,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
在培养学生深层次比较能力时,教师应掌握好提问的节奏,迂回设问,层层引导。
7)归纳能力
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
如辛亥革命,引导学生小结归纳:辛亥革命的兴起分两个问题讲述,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二是革命团体的建立。
四、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必定贯穿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参与学习过程,就容易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其创造性也有了发挥。
(一)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
学习环节: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环节,也是接受知识的环节。学生对某一个概念的感知,也是对这个概念的属性、组成概念的各个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综合、整体的直接反映。
巩固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复习,使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
运用环节: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未学过的、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结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调整,把知识结构系统化,使理解升华。
(二)学习方法
内容标准没有就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做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组织辩论会、结合时事热点如关于台 湾问题、中国加入WTO的利弊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
举行历史故事会、历史讲座、讲演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如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巨变等。
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则天、拿破仑、林肯、俾斯麦、洋务运动、戊戍变法、义和团运动等进行评价与讨论。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如中国古代陶器等。
编演历史剧,如西安事变、戊戌变法、雅尔塔会议等,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欣赏历史文学艺术。
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五、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概念
1、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理智情感
2、态度:指影响个人对有关事物的信念,以及与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感体验,并且影响个人做出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影响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些又有可能影响学生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
3、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决定着行为取向和对思想、行为的评价,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接受的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全价值观的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心,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生活、认识社会的标准,从而运用这种方法,去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塑造良好的人格,形成历史的意识,培养创新意识,确立开拓进取的信念。
1、创设课堂情境
1)实物情境:包括遗物、遗址、古币、艺术品、图片等展现的办法;利用投影仪展现;利用模型展现;把学生带入社会进行考察。
2)音乐渲染。
3)生活情境的展现。(如宋代的社会生活)
4)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用形象诱发情感
3、用有声语言渲染情感
4、用体态语言强化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制定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四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五章
一、什么叫备课
备课,是教师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准备工作,是上好各节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为了较好完成教学目标,平时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广泛地积累知识,大量查阅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吸纳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营养”。
狭义的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选择教学手段,精心计划课时,编写教案等。
二、历史教师备课的类型
按各类分:学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等。
按形式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包括网络集体备课)。
历史教师是从学期备课和课时备课两个方面着手备课准备工作的。
三、什么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之前,为使教学活动科学有效顺利地进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要素的确定、实施进行具体周密设计而得到的详细课堂教学计划书。一般也称为课时工作计划。
教案内容
1)内容完整
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②教学分析:含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即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③教学方法
④教学手段
⑤教学进程:一般包括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练习以及贯穿教学进程中的设疑、点拨、演示、讨论、板书等教学环节和方式方法;
⑥教学板书和课堂练习;
⑦教学后记。
四、教案的种类
1、板书提纲式(提纲式教案)
2、讲稿式(文稿式教案
3、方法说明式
4、对话式
5、流程式(以符号表示教学过程) 教师、学生、提问判断、媒体演示
6、过程设计式教案《没有找到详简案》
第六章
一、1、讲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全面、具体
教师——克服教学的主观随意性
学生——了解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3)讲究开场艺术
4)具有课堂应变能力
2、提高讲课艺术的途径
热爱教育事业
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
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语言表达功底深厚
课堂民主
在实践中积聚经验
二、1、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准确规范 2)通俗易懂 3)生动形象 4)有节奏感
2、提高教学语言修养的途径
提高内在修养
锻炼教学语言表达技巧
⑶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三、1、教学体态语的内容
⑴ 面部表情 ⑵ 眼神 ⑶ 手势 ⑷ 距离 ⑸ 举止体态 ⑹ 外表修饰
2、教学体态语的基本要求
①表情丰富,进入角色
②姿势优雅,手势得体
③自然大方,得体自如
第七章
一、1、教学技能概述
教学技能是在教师掌握必需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教学技巧和能力的综合。
2、教学技能的构成
课前的教学设计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
课后指导技能
学生的教学评价技能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导入技能
1、定义:教师用以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
2、作用: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注帮助生进入学习情景;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3、导入的主要原则 :
①针对性 ②启发性 ③新颖性 ④趣味性 ⑤简洁性 ⑥多样性
4、导入新课的要求:
导入的问题要准确
简洁明快、切入主题
不单纯追求兴趣性
不牵强附会
生动感人不呆板
5、导入的主要方法
①衔接导入法 ②悬念导入法 ③典故导入法 ④诗词歌谣导入法 ⑤名言导入法 ⑥歌曲导入法 ⑦图片导入法 ⑧教具导入法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1)精心设计将要提出的问题
①根据教学需要,在关键处设置问题
②问题的结构要简明合理
③把握恰当的问题度
(2)讲求教学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发问。
第二、待答。
第三、助答。
第四、总结。
(3)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四、1、板书的作用
1)在备课中,板书是教师编写教案的骨架。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精心地组织教材,处理教材,然后以纲要的形式设计出来,并以此为依据来编写教案。
2)在课堂上,板书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直观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板书作为口述的辅助手段,以板书来配合讲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条理化,就能使学生克服这些困难。特别由于板书的作用,把学生的视觉、听觉与记笔记的动作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手脑并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经历多次反复,有助于他们记忆的巩固。
2、板书的基本要求
提纲挈领 条理分明 详略得当 工整规范
3.教学结课的原则要求
①画龙点睛,突破时空 ②首尾呼应,相对完整
③干净利索,适可而止 ④形式多样,灵活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