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15|回复: 10

教育学复习笔记重点——文理专用版本

[复制链接]
kiros 发表于 2012-6-21 22: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重点:
2011-2012(2)公共教育学复习题
1、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主要理论及贡献
2、人类教育活动的起源
3、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5、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教育应如何适应?
6、遗传、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8、阐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9、阐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10、师生关系的内容与特点是什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1、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
12、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3、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意义
14、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15、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16、什么是课程?课程的作用有哪些?
17、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8、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及其关系
19、课程的类型
20、启发性原则含义及正确运用
21、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22、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23、试析班级教学的利弊
24、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25. 举例说明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26. 列举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原则。
27. 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
28、教学的基本环节
29. 课的类型与结构
30.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题型:单选、辨析、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楼主| kiros 发表于 2012-6-21 22: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习笔记

1、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主要理论及贡献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但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其理论可概括为“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赫尔巴特也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主要主张: 第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第二,教育活动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等;第三,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发挥。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人类教育活动的起源
一、 生物起源论 (错误观点)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
    基本观点:利托尔诺在其所著《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生物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物。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论(错误观点)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1869-1947)
    基本观点: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教育的实质和基础。他在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 “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具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基本观点: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工具的制造标志从猿到人的转变--人及人类社会的诞生;劳动标志着人类从自然到社会的演变;劳动使人和社会产生了教育的需要,并创造了教育的条件。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 -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
四、生活需要起源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在讨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针对劳动起源论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

3、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校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使各国有识之士达到共识: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军事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以及某些教育内容 。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社会政治服务曾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功能。到了现代社会,虽然教育的功能大为扩展,政治功能只是教育诸多功能中的一种,而且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仍然是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表现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可以传递、保存文化;
教育可以传播、交流文化;教育可以创造、更新文化

4、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人口功能

5、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教育应如何适应?
人的发展的过程,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飞跃的质的改变。
  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
        差异性与不均衡性
        稳定性与可变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有针对性;
(二)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做到因材施教 、抓住关键期;
(三)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6、遗传、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基础性的特点。
2、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
4、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继承性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滞后——教育落后于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多数)                     
超前——教育超越于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少数)
         
8、阐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由其劳动的目的、对象和手段决定。
复杂性和繁重性
示范性和榜样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
长期性和长效性
个体性和集体性
(一)复杂性和繁重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其劳动对象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缺乏知识经验和易受其他影响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性格和兴趣爱好;
对他们的培养要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别差异等,还要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教师劳动的繁重性是由其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多面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决定的。  
(二)示范性和榜样性
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榜样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三)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条件,选择和创造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要善于科学、恰当、灵活地处理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事件和特殊情况,达到预定目标。
(四)长期性和长效性
人发展的特点、内容及人才成长周期性的制约。
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定等,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五)个体性和集体性  
教师劳动的形式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教师集体共同合作的结果。

9、阐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职业道德素养
2.职业专业素养①专业知识②专业能力
3.心理品质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诚教育事业,乐于献身教育工作。   --基本要求与前提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职业道德的核心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5、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①组织加工教材、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等;
  ②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
  ③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其中又包括组织并培养学生集体的能力、维持班级正常教学秩序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能力等。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①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
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③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通俗、生动;感情要真挚自然,语速快慢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
3、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4、自修和科研能力
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并能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5、教育机智与应变能力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教育分寸
(四)教师的心理品质素养
1、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3、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4、丰富的情感、精神世界。
5、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6、心理咨询、治疗能力。

10、师生关系的内容与特点是什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①平等民主②尊师爱生③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11、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个性特征,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具有发展的需要
   3、学生是完整的人
(一)、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1.向师性  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
2. 独立性  小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二)、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生理特征 (1)身高与体重的快速增长   (2)第二性征的出现
心理特征 (1)认知方面   (2)情感方面  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12、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教育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规定,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方面的具体质量规格的规定与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各自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第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①. 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②.合理的社会制度------------决定人的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③.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与途径

13、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本质:
①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认识世界为核心,逐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
        教学过程的意义: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

14、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的基本规律
1、知识性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2、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3、教育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4、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特点: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②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③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④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15、学校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
(一)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双基教学)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任务的表述
(一)  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二)  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促进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16、什么是课程?课程的作用有哪些?
(一)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学科学习、课外活动、学校环境影响等。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作用: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的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17、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8、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及其关系
1.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规定了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2. 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也是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的含义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系:课程的文本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构成。课程计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发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19、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0、启发性原则含义及正确运用
基本涵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地理课上讲到世界粮食问题时可以这样开场:在农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粮食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解决粮食问题有什么途径?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做什么? 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处于沸腾状态。

21、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 演示法和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 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

22、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教学规律和原则
  3、教学内容和特点
  4、班集体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6、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7、教学时间和空间条件
  8、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23、试析班级教学的利弊
1.班级教学的优点
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内面向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① 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
② 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③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④ 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⑤ 由于以课为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24、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具体①明确目的②师生都了解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正确无误3、教学策略选择恰当——执行原则,方法适合  4、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有严密的计划性,教学有严密的组织性  5、师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组织越好,教得生动、有趣,能联系实际。学生:秩序井然,听的有味,集中注意,气氛活跃。

25. 举例说明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26. 列举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启发性原则
(四)直观性原则
(五)循序渐进原则
(六)因材施教原则
(七)巩固性原则

27. 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课堂教学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个别指导2、小组教学3、现场教学
  (三)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四)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

28、教学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  外  辅  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课的类型与结构
课的类型:依据一节课完成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的结构① 组织教学② 检查复习③ 学习新教材④ 巩固新教材⑤ 布置课外作业:

30.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一)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二)确定班级发展目标(三)组织丰富的班级生活(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五)教导学生学好功课。(六)组织课外活动以及校外活动(七)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kiros 发表于 2012-6-21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西瓜[/@][@]Levana12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kiros 发表于 2012-6-21 22: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我一点一点整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眼镜蛇 发表于 2012-6-21 23:2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资源帖

阿紫你是活生生的某些同学的福星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kiros 发表于 2012-6-22 09: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眼镜蛇 发表于 2012-6-21 23:28
支持资源帖

阿紫你是活生生的某些同学的福星哇

···我是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西瓜 发表于 2012-6-22 23:0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啊紫!!我爱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kiros 发表于 2012-6-23 10: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西瓜 发表于 2012-6-22 23:07
啊紫!!我爱你

其实我还有师德····就看你怎么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gile-12 发表于 2012-6-26 0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宅女 发表于 2012-6-27 2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紫学姐弱弱的问 文学院也用此版本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