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5|回复: 2

保护文化遗产是我的责任——记西安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青年教师涂俊

[复制链接]
沙漠 发表于 2011-9-22 22: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来源 作者:西安文理学院



  涂俊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生于书香之家。据家族老人讲,祖上是从江西迁居西安做官的。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很大,三进的宅院和假山鱼塘、月亮门,海棠、梧桐、石榴、葡萄、皂角树等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对于当年老宅的后花园,涂俊有着深刻的记忆。

  父亲喜好丹青,没事时喜欢画上两笔。或许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再加上身处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熏陶,涂俊自小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诗词、书法、绘画都颇有心得。因为对摄影的偏爱,学习设计专业的她,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摄影工作。在把玩相机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摄影不仅是门艺术,更需要肩负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于是,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开始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常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到陕西各县进行田野调查,拍下了数以万计的照片,为保护文化文物遗产积累了珍贵的资料。涂俊把她走街转巷地为老宅古庙拍照称为“扫街”。

情系传统文化

  2005年伊始,涂俊开始在陕西境内有计划地拍摄作品。随着拍摄的深入,涂俊发现,县城和乡村里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住进了楼房,原来传统的民居被主人拆掉,特别是那些雕刻有文字图案的木雕、砖雕、石雕,命运好点的被文物贩子收购,更多的是要么被村民当柴火烧掉了,要么当成铺地的材料,只有石礅、石鼓比较幸运,大多被放在新盖的院落门口,继续发挥着镇宅的作用。

  当镜头从城市到乡村一路“扫过”,所看到的是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日渐减少,涂俊隐隐有些担忧。她说:“我有一种迫切想把它们留住的心愿,不是因为守旧,而是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断裂。比如说传统民居的中轴线结构、富有吉祥寓意的雕刻,都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它们蕴含着生活哲理、向善的道德约束以及乐观的处事之道,都是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表现,而独立封闭的单元房,怎么能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四合小院相比呢?”

  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一步步消失,使这个有着强烈传统文化情结的青年知识分子,深感忧虑,尽管她内心很清楚,社会终究是要向前发展的,人们追求时尚生活也是无可厚非的。她说:“当我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走进一个个村落时,我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它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碎片,一一拍摄下来,用这些图片告诉我们的后人,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

用心血留存历史

  “扫街”的区域一般都是边远偏僻的地方。路途的遥远与旅程的劳顿、环境的陌生与条件的艰苦,对于一个男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生长在城市、身体瘦弱的姑娘呢?也许正是因为“扫街”中有太多的艰难和不易,连朋友们都很难理解涂俊的行为。然而,在涂俊看来,“扫街”不仅充满乐趣,更是一种感情寄托。拍老人可以聆听古老的故事,拍村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善良、淳朴,拍老宅可以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这种城市大建设、大发展时期,高楼大厦不知何时已成为城市的名片,老宅院的主人同样经不起现代化的诱惑。在闹市区,涂俊常常以她“猎人”般的感觉寻找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一天,涂俊路过菊花园,看到一家老宅子门上写着“拆”字,就不自觉地走了进去。进去一看,正房是一个比较完好的双坡屋顶式房屋,台基较高,因为前院已经拆了,所以判断该房应位于宅院的最后。三间五架、黑漆雕花的门窗。正在收拾零碎什物的主人告诉她,这房子马上要拆了。等到第二天涂俊再去时,房屋已经拆倒了。看着一地的烂砖碎瓦,她深深陷入自责之中:为什么我不随身带上相机?为什么我当时不来,非要拖到第二天?从此,涂俊养成外出相机不离身的习惯,随时让自己处于拍摄的临界状态。

  涂俊不仅自己痴心于此,还发展一些学生加入到她的拍摄行列,一方面是课业的需要,一方面也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次,涂俊带着学生顶着酷热到陕北佳县一个古老的村庄去“扫街”,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繁华的渡口,岁月磨去了铅华,只剩古宅、古树、老人。当拍完了资料准备返回时,又听当地老人们说村子对面隔黄河相对的碛口是保存非常完好的古渡口,还有很多老房子,涂俊如获至宝。她带着学生先搭当地的三轮柴油车,再乘船渡河到了碛口。由于碛口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因此老宅保留完好,古风依存。涂俊和她的学生立刻投入紧张的拍摄工作,整整忙了一个星期,并且幸运地遇上一家人结婚,他们完整地拍摄了仍然保持着传统礼仪的婚礼。

  目前,涂俊已经将关中、陕北以及陕南的部分地区“扫”了一圈,积累了数万张图片资料,许多照片非常珍贵,因为不少地方拍过之后就被拆迁或已经找不到原型了。

传统文化的担忧

  在拍摄中,涂俊常常眼看着传统老宅或被推土机推掉、或被拆卸挪为它用、或被文物贩子窥视而无可奈何,这更增加了她的紧迫感。

  在凤翔,涂俊走进一家院落,女主人介绍祖上是做生意的,这套老宅建于明末清初。涂俊端详了房屋的风格,的确与其它院落不太一样,高脊、斗拱、棂窗花门等保留了一些明朝的建筑风格,但仍然以清代早期的风格为主,这为研究陕西明代传统民居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和线索。仔细观察发现,檐上的瓦当、砖饰品以及棂窗木雕,技艺精湛细腻,尤其是腰华板上的“八宝”图案,虽然在“文革”时被刮掉了表面的一层雕刻,但还能看到工匠曾经刷上的一层金粉。这些雕刻和凤翔其他老宅的雕刻手法不太一样,愈发显得精致细腻,在形态风格上没有后来那么繁琐。涂俊欣喜万分,架起相机就拍,整体、局部、侧面、正面,生怕遗漏了哪个细节。离开时,她一再向女主人强调这套老宅的价值,希望她继续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每次拍摄完, 涂俊都会像老师一样给村民“上课”,千叮咛万嘱咐,呼吁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那天,和老宅院斜对门的同族兄弟也邀请涂俊到他们家。虽然院子没有刚才的那座气派,可砖雕依然尽现当年的风采,房屋的摆设还沿用清末时期的家具,房间的年画跨越了数十年。院子主人说要守住这份家业,不忍拆掉重新盖。涂俊说听到这里,她突然有一种感动,她发现,民间有很多人其实已经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保护着传统的东西。只是不知道,个人的力量在现实的压力下还能支撑多久?

  富平老县城也留有着一些老建筑,有的院落主人以两三万元的价格买给了私人,最可惜的是当年声名远扬的一家老票号,“公私合营”之后改为中国人民银行,原来是两个院子,现在都被私人购买了。其中一个院子已经被改造,另一个院子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院落虽然未被拆除,但主人说,把房上的梁柱卸下还能卖点钱,将来翻盖房子就有资金了。闻听此言,涂俊出了一身冷汗,她赶紧举起相机为这个院子的前前后后保留下了完整的影像。

  泾阳有两处在上世纪90年代被保护的老宅院,现在或被废弃,或卖给了私人。说到这些,涂俊显得异常焦虑和痛心。她说:“每个地区遗留的建筑物品和当地民俗、工匠工艺传承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果是为了补充博物馆的馆藏而拆卸原本已经保护的建筑,使其失去了地方特点,那绝对是一种遗憾。在扫街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民间习俗和民间用具的改变是很快的,而文化传承的力量却越来越微弱了。”

心中最大的愿望

  其实,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规划由陕西省文化投资公司对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的老县城进行保护性改造。今年8月,涂俊应邀拍摄老县城的明清民居。骄阳似火,烤得老百姓家的狗都躺在树阴下不愿动弹。涂俊带着几个学生,挨家挨户地进行拍摄。当地住户端出绿豆汤慰问这些挥汗如雨的年轻人。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拍摄,涂俊他们为韩城老县城的1300多户民居,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涂俊说:“有意识地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仅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比如说有实力的实业家,有计划地对一些有名的城镇进行保护性开发改造,于国于民于企业都有益处。”她向记者透露心中的最大愿望,就是建立一个资料库,为此,她必须坚持“扫街”不止。她计划按着陕南、陕北、关中地域归类,建立陕西非物质文化暨传统文化影像资料库。限于目前的人力物力的匮乏,她只能靠自己慢慢积累了。



zhaxiciren 发表于 2011-9-23 23: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为青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西瓜 发表于 2011-9-24 18: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涂俊,,还是国家及摄影师呢,,,是我们上学期得摄影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