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os 发表于 2012-1-3 02:20:00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心理活动有两方面: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注意);情绪与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人格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是研究的主要放面。“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基本规律。 2,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整体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行动研究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第二章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持久性/强度)3,心理状态      功能: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与监督功能      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培养活动的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4,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感觉到或认知到客体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心理特征)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1,所反映的对象不同,2,所借助的感觉器官的数量不同联系:1,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2,心理活动的层次不同3,二者密不可分感觉的测量: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两者关系:反比表现形式: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与绝对感受性(能够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感觉的规律: 同一感觉的规律:1,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的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规律:弱刺激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    强刺激可以降低人的感受性   2,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先后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1,补偿作用(某种感觉缺失后,会促使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已取得弥补作用)   2,联觉效应(一种感觉引起(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知觉的特性(规律):1,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只选择客观事物中的一定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并是把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封闭性、连续性   3,知觉的理解性(用词标志和解释知觉对象的过程;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4,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记忆概念: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用信息论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形象、动作、情绪、逻辑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性      质感觉记忆工作记忆
保持时间(0.25—2秒)1分钟以内1分钟以上
保持量较大(9个项目)有限(7±2个组块几乎无限
编码性质物理性质听觉编码为主语义编码为主
记忆的过程:记(记住)————识记、保持   忆(复现)————再认或回忆识记(识别、记住):1.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识记,无意识记)2.根据识记时是否以理解为基础(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数量的变化(记忆恢复现象)   质量上的变化(记忆虚构)再认或回忆—恢复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东西再次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回忆是当识记过的东西不再眼前时能够把它想起来)遗忘:概念: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减弱以至于最后消失的结果)2.干扰说由于新旧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抑制作用 前摄抑制:旧学习材料对   新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新学习材料对 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情绪和动机的压抑而引起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均衡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遗忘内容先多后少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当前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特征:1,间接性(中介物:经验、语言、表象、动作等)2,概括性(本质属性、内在联系)      分类:1,思维的凭借物(动作、形象、抽象思维)   2,思维的指向(辅合思维(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发散思维(沿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结论的思维))   3,思维的新颖性(常规(用已有方法解决问题)    创造(以独特新颖的首创的方法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的知觉环境,越简单,关系越明显,解决越容易)2,认知因素: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由于先前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活动方式或思维方式)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迁移      认知结构)3.动机: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置的“U”。一般来说,1,动机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动机水平过高,反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中等程度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3,问题难度不同,动机的最佳水平不同;问题越难,动机的最佳水平越低,问题越简单,动机的最佳水平越高。想象的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种类(目的性(有意、无意想象)   创造性程度(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第三章情绪情感的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和反应   理解:1. 情绪情感的三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行为)   2. 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    3.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区别1. 情绪往往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则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 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外显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则比较稳定、深刻、内隐3. 情绪反应出现在先,情感体验出现在后(二)联系:1.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2. 情感是情绪的内在意义情绪的分类1、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2、根据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①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原因:生活事件、健康状况、时令气候、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②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特点的情绪状态   原因:重大事件的强烈刺激、内心的强烈冲突、过度兴奋和抑制③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特点:超压性、超荷性   原因:面临的情景、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   应激对人的影响:增力和减力   ④热情)情感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情商   概念:是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将体验用于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    内容: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意志   概念:意志是人自觉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理解:意志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   人的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联系   基本特征:1.自觉的目的性    2.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   3.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行动的心理过程:(一)采取决定阶段 (1. 确立行动的动机2. 确立行动目的   3. 选择行动的方法   4. 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 (1. 及时地执行决定    2. 不断地进行目标定向    3. 克服困难 )动机冲突分类:双趋冲突:从两所爱中只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   双避冲突:从两所恶中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   趋避冲突:对同一事物兼有爱恶的矛盾心理状态 多重趋避冲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都兼有爱恶,必须进行多种选择的矛盾心理状态 意志品质   1,自觉性:指个体能够自主地、独立地采取决定及执行决定。表现:既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又能虚心听取他人有益的建议。   相反的品质:盲目性    独断性2,果断性:指个体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表现:能够全盘考虑,明辨是非,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相反的品质:草率   优柔寡断    3,坚韧(持)性:执行决定阶段个体能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    表现:既能坚持到底,抵制各种干扰和诱惑,又能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达到预定目的   相反的品质:虎头蛇尾   顽固执拗   4,自制力:指个体在执行决定阶段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    表现:自律性强,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抗干扰性强   相反的品质:任性    呆板 第四章个性(人格)      概念: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它代表了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特性)   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实际和潜在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的总和 (教材)    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整合性4,生物性和社会性(测试)个性结构: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活跃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比较稳定的成分   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响)需要:   概念 需要是某些缺失与不平衡引起的机体的状态(教材)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它是具有一定对象性和结构性的心理倾向    特征:1,对象性   2,社会制约性3,独特性   4,周期性   种类:1,起源(生理、社会)2,对象的性质(物质、精神)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人采取行动、维持该行动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条件:内驱力 、 诱因    功能:始动功能、导向功能、维动功能、调节功能能力   概念:是保证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 区别1)范畴不同    能力:现有的能力及潜力   知识: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2)发展速度不同2. 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能够广泛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转化为能力   如“高分低能”现象是未能迁移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空间智力(毕加索)音乐智力(莫扎特)言语智力(李敖)   逻辑数学智力(爱因斯坦,陈景润)   人际智力(甘地,特丽莎教母)   内省智力(弗洛伊德,荣格)身体运动智力(李小双)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测量1)比奈——西蒙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1905年   心理年龄:智力水平达到了某一年龄水平    2)斯坦福——比奈量表1916年   推孟    智力商数(IQ)= 智龄(MA)÷实龄(CA)×100      气质   概念:气质是人与人最天然的差别,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向性、强度性、速度性、稳定性)气质的类型说   气质的体型说气质的血型说气质的激素说   阴阳五行说   气质的体液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气质类型强度均衡性灵活性行为特点
不可遏制型(胆汁质)强不均衡 攻击性强,易兴奋, 不易约束,不可抑制
活泼型(多血质)强均衡灵活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
安静型(粘液质)强均衡惰性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
弱型(抑郁质)弱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气质类型的特点(表现): 多血质——春天的风像春风一样“得意洋洋”,富有朝气胆汁质——夏天的火“像夏天里的一把火”,有股火爆的脾气抑郁质——秋天的雨:像“秋风落叶一样”给人以无奈、忧伤的感觉 粘液质——冬天的雪像冬天一样“冰冷耐寒”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1.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不影响智力发展水平    影响个体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应该是教师特别关怀的对象关注学生气质的年龄特征性格: 概念(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理解:1. 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2.性格具有明显的社会性3. 性格是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1)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2)性格会影响其它个性心理特征]   4. 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可塑性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个别差异)态度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和他人 ; 对学习、生活、工作 ; 对自己 )2.性格的理智特征:观察力、记忆、思维、想象行为方式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向性、稳定性、强度、主导心境4.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气质与性格的关系1.区别   气质具有生物性;性格具有社会性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气质变化较难、较慢;性格变化较快、较易2. 联系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着和改造着气质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1.生物因素的作用(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热情大方、胆小怕事(2)性别差异(3)外表特征:身高、体重、外貌             2. 环境因素的作用   (1)家庭影响与教育(2)学校教育与影响   (3)社会影响第五章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与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特点 :差异性、指导性、组织计划性、间接性:间接经验、有效性学习的基本理论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质(结果):要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什么?   过程:大脑要进行怎样的信息加工?    “四大”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和班都拉(一)联结说——桑代克1、学习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联结: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2、学习过程 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与错误减少的过程建立的3、学习规律(1)准备率:反应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2)练习律:应用律与失用律 (3)效果律:反应    喜悦   反应    厌恶4.评价贡献:对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缺陷:忽视了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 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操作学习论-----斯金纳1.实质:操作性条件反射 2.过程:通过强化与惩罚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行为结果:发生在行为之后并能影响今后行为的某种刺激强化:导致行为发生概率提高或增强的刺激正强化:是指开始或提供一个愉快的刺激以提高或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终止或撤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以提高或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3.理论应用— 程序教学的创立(1953)概念: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通过反复循环,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原则:小步子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自定步调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 、及时反馈 4.评价:从新的高度上扩展了联结派的眼界,将联结派学习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 强调儿童是通过模仿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习的★ 强调认知(信念、期待)的作用★ 强调认知、行为与环境间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 实质:观察学习2. 过程:(1)注意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父母、老师、朋辈)榜样与观察者的外貌与特点有相似性(胖瘦、高低、黑白等)观察者的价值观与态度等(努力、机遇、人脉关系)榜样被看成是正面的、受人尊敬的(社会舆论导向)(2)保持:形成观念动作 (3)产生(复制):将观念动作转化为实际动作 (4)动机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1)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强化电影电视中积极美好的内容;(2)有效的使用各种强化形式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顿悟论---“完形”说1、实质: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完形实质上是指对各事物间的关系的认知。2、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顿悟的特点: ■ 问题解决前,有一个困惑时期,表现为迟疑不决n       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是突发性的质变n       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不间断的,很少有错误n       由顿悟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容易遗忘n       由顿悟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景,解决新的问题(二)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1.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又称“表征”,有三种形式: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认知结构:学科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co

眼镜蛇 发表于 2012-1-3 10:51:05

感谢分享学习资源~

大西瓜 发表于 2012-1-3 22:23:51

怕抄不到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重点